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王小月)在生活中,诸多消费者会遇到APP强制收集用户信息的情况。每当新下载一个软件,页面会弹出隐私提醒,“你已同意并接受全部条款后开始我们的全部服务”,一旦用户选择“不同意”,APP会自动退出,不再向用户提供任何服务。
近日,在最高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最高法)发布的网络消费民事典型案例中,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构成侵权的判例也重新划清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边界——用户沉默不能被默认成为同意授权。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北京消费者王先生告诉记者,在日常使用中,APP往往会要求获取用户位置信息,但为了能够正常使用,往往会让渡一些权益。无独有偶,很多人在使用应用软件时,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
记者注意到,在最高法发布的“马某与某公司个人信息保护纠纷案”中,最高法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动为用户勾选同意隐私政策、收集与其提供服务内容无关的用户信息,应承担侵权责任。
案情显示,某公司系某词典APP的开发者和运营者。马某下载后使用该APP时,系统提示用户需阅读隐私政策。隐私政策中载明需要收集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若用户在未实际阅读的情况下点击手机屏幕其他位置,该提示内容即消失并自动勾选“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选项,且勾选后没有撤回同意的途径。若用户点击拒绝,则该APP自动退出,不向用户提供任何服务。
马某认为,该APP强迫或者变相强迫自己接受隐私政策,收集手机号等属于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构成对自己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故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某公司停止侵害、赔礼道歉并赔偿维权合理开支等。
牛配资-牛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合同-山西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